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香港最早之華人博物學家 黃佩佳

黃佩佳,籍貫順德,1904-1908生於香港,1922-1926(12-18嵗)就讀皇仁書院。愛國,熟讀新安縣志,在未通公路時己闖新娘潭,在未有旅店時已渡宿長洲,更常獨自走訪鄉村父老。畢業後任庫務司署文員。1932年與其他年輕公務員組「雄風旅行團」,取振大陸雄風之意,有「江山洵美非吾土,書劍飄零有故人」之歎。1935年,以「江山故人」為筆名,在華僑日報副刊介紹新界風光、居民來源、經濟、教育,以致名勝古蹟、建築形勝、地方史。後更名《新界風土名勝大觀》,另又發表《琴寒館漫談》、《額涼集》。他用優美文筆,結合深刻的文化感情,描述新界十景,是我讀過的本地遊記中,最堪細嚼回味,值得傳世,余光中的鄉愁與余秋雨與文化苦旅,都可以溯源黃佩佳。他分析香港山川形勢與居民落藉之關係,點出大埔森林與黿洲角(今沙田元洲角)的影響力,真箇發聾振聵,是到現在為止香港各大學地理學人類學教授們都做不出來的富創意與洞見的論文。他一早就斷定帝昺並非死於大嶼山,不理你各位國學大師爭論。他關心民生,清楚哪一鄉生產哪一魚農產品最美售價幾毫幾分。他比科大衛吳倫倪霞更早抄存對聯、碑銘,而且抄的有很多都是現時已湮滅而科大衛吳倫倪霞未收的。總之,他是香港二三十年代文化界一位奇人,可能是香港最早之華人博物學家,與同時期發表博物學研究的香樂思有同等重要地位。因為他用中文著述,所以他的影響更大,從而開出吳灞陵---李君毅---陳溢晃這一路富中國才情又重視與村民交流的香港史地著述方向。

3 則留言:

  1. 剛閱「新界風土名勝大觀」,驚嘆以一人之力如何完成如此細密的人口地緣的資料紀錄。

    回覆刪除
  2. 你好, 本人對 Geoffrey Herklots 的 "Hong Kong Countryside" 及 黃佩佳的《新界風土名勝大觀》極有興趣。如知道哪裡有售有關書籍, 請告知。謝謝 (teddywish@yahoo.com)。

    回覆刪除
  3. 十分多謝你把黃先生原文節錄,令無法走進大學查閱的有心人也可閱到那些重要歷史資料,感激感激。至於可能最早之華人博學物學家,容我分享一點點,可能宋學鵬是更早於黃佩佳對香港風土環境之事發表文章。及葉靈鳳也是其一早期编掌本土掌故方主誌的表表者。至於到今時今日,除了一群學界出生的本土歷史學者,我認為在民間界中,周樹佳先生正是秉承這路徑的佼佼者,我以為他更是首人深入香港各村,探討記錄毎村風土習俗,把民間中推擴習俗紀錄文化,散播保育本土習俗種子。再次謝謝你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