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出發去看紫紋兜蘭開花。水枯好走,不久便到達瀑頂,標高400米,有流蘇貝母蘭生石上,開者三四朵。仰視竹葉蘭,再上,接右源,跨過林帶,回到左源,便是紫紋兜蘭潭。六七朵蘭仍在原位,未見開花。細看,有一桿乾斷花梗,已開完了!遲來了!真不濟!正要離去,瞥見枯葉雜草裡有花,便大叫,俯身察看,真是紫紋兜蘭!
它貼著一株硃沙根而生,垂下頭,故不顯。紫紋兜蘭離地只有十多厘米,附近有其他植物、樹椿,在一二米外便是水潭。我整個人不得不以奇怪姿勢,側臥仰臥地上,才拍好紫紋兜蘭。
潭剛好不在路邊,也非休憩地,也不在溯澗旺季開花,所以能保存。拍完這一棵,在附近查看,原來總共有約二十朵,其中另一朵抽出花苞,另兩朵也有乾斷花梗,另一棵卻長在一棵半枯莎草下,根部曝露,欠生氣。
三十分鐘後,我把拍照時扯起的莖枝枯葉放回紫紋兜蘭身邊,滿足地跨過林地,回到右源林地,始見有石砌田基,可能是往日茶田。從右源用四十五分鐘便接石徑,林下空曠,沒荊棘和毒蜂,很好走。
紫紋兜蘭Paphiopedilum Purpuratum中的Cypripedilum來自希臘文Paphiopedilon,Paphia原義維納斯, pedilon是拖鞋 (據胡秀英1977頁146)。
香樂思(1930)指在英國同屬的C.Calceolus因被過份採集而變得罕有,當時他在紫羅蘭山四季不涸澗畔石上還發現約20棵,不希望在香港的紫紋兜蘭同一命運。不幸言中。
香樂思(1930)介紹說它由昆蟲,主要是蜂,來傳播花粉,昆蟲滑進大囊(唇瓣)內,從中間部份的兩個小囊之一溜走,這樣就會先經過斑點區,再經過花葯。如果這隻昆蟲之前曾訪過另一兜蘭,就會先把花粉傳到柱頭,然後在穿過小囊中的花葯時,身上腿上附著有粘性的花粉,飛到另一棵,為兜蘭傳粉。
香樂思(1930)大抵是引用英國同屬的C.Calceolus資料來介紹紫紋兜蘭,除了幫紫紋兜蘭傳粉的是食蚜蠅而不是蜂這一項外,其他都正確,只是最精彩的部份卻是C.Calceolus所沒有,而他也未觀察到的。
據劉仲健等(2004)在深圳梧桐山四年來對407基株的研究,紫紋兜蘭會用無償的方法欺騙雌性和雄性短刺刺腿食蚜蠅來幫助傳粉。
欺騙雌性的方法有二,其一為唇瓣會發出輕微氣味,其二為花瓣長出點點,囊瓣中央更長出大量黑粟色斑點突起,模擬大群蚜蟲。因為食蚜蠅幼蟲以蚜蟲為食物,雌性食蚜蠅便以為該處適宜產卵而降落。
欺騙雄性的方法則是位於唇瓣口的退化雄蕊,偽裝成雌性食蚜蠅,吸引雄食蚜蠅降落交配。
無論雄雌,都會滑落唇瓣內,必須通過僅容它通過的基部通道才能逃逸,而在逃逸時必先接觸柱頭然後才碰撞雄蕊,這樣花粉就可以避免落自己的柱頭上。
要留意的是前一段是「據目前所掌握的材料分析」,而上一段才是「定點觀察得知」。前引的「分析」應是「推斷」。
可惜見不到食蚜蠅。要見到當可早些到達,或在附近紮營方便觀察。劉仲健等(2004)的其他重要發現包括:
喜棲山體東南坡 、忌澇甚於乾、 PH值4.1-5.1度偏酸、 要求地表植物密度較低或偏少,無矮生灌木層 、鬱閉度要達90% 、最早在11月初,最遲12月初開花,在12月底結束、沒昆蟲傳粉,可開一個月、 每年一次分蘗繁殖,長到3-4塊葉,從葉腋內生出分蘗 、 粗壯具多枚葉鞘者,可伸出狹隨圓葉片、 經四代後開始老化 、同一樣地基株數量最少20最多71 、從發芽到枯死約5-6年 、 分佈高度100至700米
劉仲健等(2004)蘭科紫紋兜蘭的保育生物學研究 生物多樣性2004,12(5)509-5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