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教統局中文組請中大哲學系教授製訂中華文化的精神價值分析框架,搜集十數種華文教科書課文八百篇,請數十位中小學教師,按框架辨識課文能配合那些項目重點,並撰思考題及活動建議,集成教材,供全港教師選用。
我瀏覽了部份教材,因為是教科書文體,所以都很不吸引。要辨識是那一項中華文化的精神價值項目重點,並非難事,無論課文如何淺薄虛浮,總能沾到邊。問題是課文非常沒趣,是那種如果放在書店裡由讀者選購,一定連一本也賣不出的貨色。倒是從我鄰坐一本英語教科書中看到一篇課文,介紹加 拿大十二歲學生魁格,創立解放兒童組織,為亞洲童工請命,很能反映「不可為而為之」的價值;從英國國家課程閱讀評估試卷網站看到一篇故事,男孩一直照顧的向日葵枯萎了,他十分悲傷,但當他發現葵果在爆開,種籽在傳播,便轉涕為笑,用它來引發三年級生認識「仁民愛物」「民胞物語」概念,最為適宜 ;宮西達也有一套繪本系列,寫暴龍巧遇善良小龍後被感化,則連一年級生也能體會「和而不同」和「化民成俗、懷柔遠人」是甚麼,故事說得好,很可能會使他們落淚。一位朋友是中大哲學系舊生曾經對我說過,村上春樹作品他中處處體現儒家文化價值。在初中,我覺得引導學生去讀魯迅(不讀中國古書)和鍾祖康(來生不做中國人),很可能比看很多愛國者言行更能激起對中華文化的精神價值的求索興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